8月3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落实大食物观相关工作。会议指出,树立大农业观、大食物观,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,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。要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基础,牢牢守住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,拓展食物直接和间接来源,提升食物质量安全水平。要因地制宜开发,做到宜粮则粮、宜经则经、宜牧则牧、宜渔则渔、宜林则林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。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,着力突破品种、技术、设施装备等瓶颈制约,延长产业链条,提高食物开发附加值。
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曹慧表示,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正由以谷物、蔬菜等植物性消费为主的单一模式,向动、植物性消费并重的多元模式转变。树立大食物观,就是要与居民食物需求变化相适应,不仅要守住“米袋子”,还要提稳“菜篮子”、抓牢“油瓶子”、抱好“奶罐子”。大农业观是从供给角度,对照大食物观的要求,推动农业从以往仅注重保数量,转向保多样、保质量。既要农林牧渔并举,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有效供给,更要推动农业由“增产导向”向“提质导向”转变,瞄准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和区域资源禀赋优势,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,推动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,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。
“粮食既可以是口粮,成为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,又可以是饲料粮,转化为肉、蛋、奶等其他食物。”曹慧说,强调大食物观不能放松对粮食安全的重视,要在确保“谷物基本自给,口粮绝对安全”的基础上,保障肉蛋奶、水菜果等副食品的国内供给,既不能缺项,也不能顾此失彼。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,粮食生产面临的水土资源、生态环境压力较大。要做到既保证粮食生产,又提升副食品供给能力,就要破除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的“紧箍咒”,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。中国有40多亿亩林地、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,树立大农业观,也要将这些国土空间纳入农业发展的资源范围内。通过开发大资源,不断拓展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,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。
凡标注来源为“”或“经济参考网”的所有文字、图片、音视频稿件,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网上平台配资,版权均属社,未经社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、播放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实盘配资观点